所谓国际物流是相对于国内物流而言的,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细化和专业化,国际间的商品、货物流动更加频繁,因更长的供应链、较少的确定性和更多的物流单证而使物流需求不断增长,物流经营者面临着距离(distance)、需求(demand)、多样性(diversity)和单证(document)等方面的壁垒。国际球物流的目的就在于让企业在获取全球营销和全球化作业的同时,保持服务与成本的有效性。
二、国际物流系统模式
系统的一般模式包括:系统的输入部分、系统的输出部分以及将系统的输入转换成输出的转换部分。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或一个系统循环周期结束时,有外界信息反馈回来,为原系统的完善提供改进信息,使下一次的系统运行有所改进,如此循环往复,使系统逐渐达到有序的良性循环。国际物流系统,遵循一般系统模式的原理,构成自己独特的物流系统模式。
国际物流系统输入部分的内容有:备货,货源落实;到证,接到买方开来的信用证;到船,买方派来船舶;编制出口货物运输计划;其它物流信息。输出部分内容有:商品实体从卖方经由运输过程送达买方手中;交齐备项出口单证;结算、收汇;提供各种物流服务;经济活动分析及理赔、索赔。
国际物流系统的转换部分包括:商品出口前的加工整理;包装、标签;储存;运输(国内、国际段);商品进港、装船;制单、交单;报关、报验;以及现代管理方法、手段和现代物流设施的介入。
除了上述三项主要功能外,还经常有许多外界不可控因素的干扰,使系统运行偏离原计划内容。这些不可控因素可能是国际的、国内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上的和政策法令、风俗习惯等的制约,这是很难预计控制的。它对物流系统的影响很大,如果物流系统具有强的应变适应能力,遇到这种情况,马上能提出改进意见,变换策略,那幺,这样的系统具有强的生命力。如 1956-1967年苏伊士运河封闭,直接影响国际货物的外运。这是事先不可能预见的,是因受到外界政治因素的严重干扰的结果。当时日本的对外贸易商品运输,正是因此而受到严重威胁,如果将货物绕道好望角或巴拿马运河运往欧洲,则航线增长、时间过长、经济效益太差。为此,日本试行利用北美横贯大陆的铁路线运输,取得良好效果,于是大陆桥运输得名于此。这说明当时日本的国际物流系统设计,面对外部环境扰,采取了积极措施,使系统具有新的生命力。
三、国际物流网络系统
国际物流系统,通过其所联系的各子系统发挥各自的功能,包括:运输功能、储存功能、装搬功能、包装功能、流通加工和配送功能、商品检验功能以及信息处理功能等,共同实现国际物流系统要求达到的低的国际物流费用,好的顾客服务水平。从而最终达到物流系统整体效益最大的总体目标。
为达到上述总体目标,建立完善的国际物流网络系统十分重要。国际物流系统是以实现国际贸易、国际物资交流大系统总体目标为核心的。国际商品交易后合同的签订与履行过程,就是国际物流系统的实施过程。国际物流系统在国际信息系统的支撑之下,借助于运输和储运等作业的参与,在进出口中间商、国际货代、承运人通力协助下,借助国际物流设施,共同完成一个遍布国内外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物流运输网络。
1.国际物流网络系统的概念
所谓国际物流网络系统,是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动网络的集合。
所谓收发货节点是指进、出口过程中所涉及的国内外的各层仓库、如制造厂仓库、中间商仓库、货运代理人仓库、口岸仓库、国内外中转站仓库以及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和保税区仓库。国际贸易商品和交易物资,就是通过这些仓库的收进和发出,并在中间存放保管,实现国际物流系统的时间效益,克服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上的背离,促进国际贸易系统和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节点内商品的收与发是依靠运输连线和物流信息的沟通、输送来完成的。
所谓连线是指连接上述国内外众多收发货节点的运输连线,如各种海运航线、铁路线、飞机航线以及海、陆、空联合运输线路,从广义讲包括国内连线和国际连线。这些网络连线代表库存货物的移动——运输的路线与过程;每一对节点有许多连线以表示不同的路线、不同产品的各种运输服务;各节点表示存货流动的暂时停滞,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移动(收或发);信息流动网上的连线通常包括国内外邮件,或某些电子媒介(如电话、电传、电报以及Internet、E-mail和EDI报文等),其信息网络的节点,则是各种物流信息汇集及处理之点,如员工处理国际订货单据、编制大量出口单证,或准备提单,或电脑对最新库存量的记录。物流网络与信息网并非独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联的。
2.国际物流网络系统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1)国际物流网络系统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确定进出口货源点(或货源基地)和消费者的位置、各层级仓库及中间商批发点(零售点)的位置、规模和数量。这一中心问题将决定国际物流系统的布局合理化。
(2)在合理布局国际物流网络系统的前提下,国际商品由卖方向买方实体流动的方向、规模、数量就确定下来了。即国际贸易的贸易量、贸易过程(流程)的重大战略,进出口的卖出和买进的流程、流向、物流费用、国际贸易经营效益等,都-一确定下来了。
(3)合理布局国际物流网络系统,对扩大国际贸易、广泛地与世界各国联系,尽早尽快打入国际市场,并占领国际市场,以及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从信息传输上,为加速商周转、资金流动、减少库存和资金占压、加速商品的国际流通,提供了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和保证。也可以说,离开了国际物流网络系统的合理规划和设置,国际贸易活动与国际物资交流将寸步难行。
3.建立国际物流网络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1)在规划网络内建库数目、地点及规模时,要紧密围绕着商品交易计划,乃至一个宏观国际贸易总体规划。
(2)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关系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级仓库间的有机衔接。诸如:生产厂家仓库与各中间商仓库、港(站、机场)区仓库以及出口装运能力的配合和协同,以保证国内外物流畅通,少出现或不出现在某一级仓库储存过多、过长的不均衡状态。
(3)国际物流网点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
4.国际物流合理化措施
(1)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以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高、效益高、创汇好的物流总体目标。
(2)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